赵荣琛于毅王佩瑜唱京剧难道不是他们让京剧得以流传至今吗

赵荣琛:程派京剧艺术的传承者与革新者

赵荣琛,1916年至1996年间活跃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其对程派京剧深厚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一代典范。安徽太湖人出身,他在北京长大,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幼随母亲观赏戏曲,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中学时期加入国剧研习社。

1934年,他应邀考入山东省立剧院学习,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小生和青衣,还通过自学掌握了简谱。这一能力使他得以迅速进步,并且受到喜爱。在校期间,他向多位师傅学习,从孙怡云学《御碑亭》、《骂殿》、《三娘教子》等到关丽卿所授《二堂舍子》、《文姬归汉》,他的知识面极为广泛。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荣琛随着山东省立剧院迁往重庆,在这里成立了大风剧社,不断推出了多部程派作品,如《玉堂春》、《战金山》等。他还拜访了程砚秋,通过函授形式学习程派艺术,这段经历使他被誉为“重庆程砚秋”。

1946年,赵荣琛飞赴上海与梅兰芳、程砚秋共同上演《四五花洞》,并成功地扮演唱工吃重的洞房一折,此举获得了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上海期间,他继续深造于程序中,有机会接触更多传统及新编戏目,如《荒山泪》、《春闺梦》等。

回北京后,他继续在东北地区进行巡演,并参与东北京劇实验劇團工作。在1959年纪念程砚秋逝世活动中,他再次表演了一幕经典——《荒山泪》的角色。此外,他也担任过南京市京劇团团长、北京市青年京劇团团长以及中国戲曲學院教授兼顾问。

赵荣琛的声音既有亮度又富有沉郁之感,其表演温文而端庄,同时细腻入微且沉厚。他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三类:纯粹的程序戏、根据老戏改编或增添特色,以及自己创作并改编的情节。他对于这些不同的类型都有着独到的理解,使得每一幕都充满生命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致力于培养青年人才以及研究声腔与表演理论,为后来的几代 京 剧 演 艺 家 留 下 了宝贵 的 教 学 与 经 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