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俞伯牙——高山流水传颂千古的友谊,这个故事里,伯牙是一位楚国郢都的人,但他却在晋国担任上大夫,并且对琴艺了如指掌。这个关于他的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那里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过考证,原来伯牙本姓伯,而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其实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他乡民以子期为荣,将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作“子期俞伯雅,千古传知音。”因为汉阳话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去声,便把它误认为是“俞”。因此,在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时,就把这误听的名字用到作品中,即《俞伯雅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的影响巨大,这个名字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以至于现在人们常说的就是“俞伯雅”,但实际上,“名瑞,字伯雅”的称呼可能只是小说家的虚构。在此之前,《列子》、《荀子》、《史书》和其他有关音乐的文献中,都只提到了“伯雅”。
作为一个生活在汉阳的人,我知道瑞、俞二字读起来很难区分,而且当我们说这些名字时,由于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有时候会让声音变得尖锐不自然。而冯梦龙虽然来自苏州,但当时也可能因为听力上的差异而将其误解成了今天所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