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研究生院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故事

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师生接力闯前沿

在华科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一个故事正慢慢浮现。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李德仁院士,一位在测绘与遥感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他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成就和对人才培养的热情相结合,打造了一条由他到他的学生,再到他们的学生组成的知识传递链。

作为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学习测绘。在那个时代,他展现出了不凡的一面。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工作了多年,直到1978年政策恢复后开始读研。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学习,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工作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创立了一种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的选权迭代法,对于当时的人类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不论是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还是经历过那么多挑战,都不足以概括这位院士身上最宝贵的一面——对待师生的态度。这一点,是他自己也一直强调的一个主题。他说:“我从两位导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比如要不断学习,要把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做跨越式的研究。”

两位导师对于他的影响尤其深刻。一位是王之卓教授,一位是阿克曼教授。“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他们教育我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李德仁回忆说。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的研究生,又让他去德国深造;阿克曼赏识他的聪慧,也支持他毕业后回国工作。

除了尊重、支持、关爱,还有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在回忆阿克曼的话时,李德仁提到了这些教诲:“我们当了大教授,我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钻研都不会比学生强,在每个技术分支上,都是在第一线。”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当谈及科学研究和创新时,只有一句话能准确概括他的态度: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而且,这种接力的精神并不仅限于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性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国家需求服务,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81岁高龄的李德仁已经培养了二百多名博士研究生,“我有很多学生当上了教授、领导。”他骄傲地说,“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朱欣焰教授这样评价着她的老师。这就是华科研究生院,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承载着科学探索的心愿,每一次合作又是一次突破,每一代人的接力更替,又一次向前推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