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教育科研网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故事

在这个充满智慧和创新的时代,科学研究像一场不懈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李德仁院士,就像这场竞跑中的领跑者,他以82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铉,坚持在测绘与遥感领域前沿发光发热。

李德仁院士的学术生涯如同一部传奇电影,从1957年考入大学开始,一路走来他一直是那个勤奋好学、聪颖能干的学生。在1963年大学毕业后,他工作多年的经历让他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1978年政策开放后,他再次启程踏上博士之旅,在德国完成了博士论文,这份成就被誉为解决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他的硕士导师王之卓和博士导师阿克曼教授,对他的成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王之卓免试录取他做自己研究生,又推荐他去德国深造;阿克曼教授赏识他的才华,让他快点读,并支持他回国工作。两位导师的话语,如“学科研究要在向深部发展的同时,相互碰撞,交叉融合”、“我们当了大教授了,我们对每一个技术细节的钻研都不会比学生强”,成为李德仁心中最珍贵的心得。

除了尊重、支持、关爱学生外,李德仁从两位导师身上学会了一条至关重要的人生哲理——“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在中国,“北斗”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实现过程中,他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总是把最难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跨越式的研究。他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而自己的学生们就是这些接力的关键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指导,现在有超过200名由李德仁培养出来的大拿,他们有的已经成为教授,有的是领导级别的人物。朱欣焰教授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对于这样的成果,81岁高龄的李德仁仍然感到骄傲自豪,因为这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也是对两位恩师无尽敬意的一种表达。这段经历证明了一件事实,那就是知识与能力传递,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强大引擎。而濮阳市教育科研网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孵化的地盘,更应该学习并践行这样的精神,为我们的下一代注入更多活力和希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