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科研需要师生接力闯前沿
在泰山区教科研中心,一个故事正在慢慢酝酿。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81岁高龄的李德仁院士,他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同时也是“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无论是在学术成就还是对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德仁院士曾经是一名聪颖勤奋的学生,在1957年考入大学学习测绘。在1963年毕业后,他工作多年直至1978年的政策恢复后,再次踏上读研之路,1981年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深造。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这项研究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博士毕业后,他返回祖国,在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众多领域先进测绘系统的实现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德仁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他的成就是他凭借天赋和勤奋创造的,但他总是提起两个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两层身份带给他的经历。
对于李德仁学术生涯中的影响力,有两位导师尤其重要。一位是王之卓,一位是阿克曼。这两位导师都是世界权威,对于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有着深远影响。“王之卓教授有两段话我记了一辈子。” 李德仁回忆说,“另一段话是关于人才培养道理,在王之卓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老先生说,如果我有什么思想,就是要向我的学生不断学习。”
除了尊重和支持学生,李德仁从两位导师身上学会了一种更为重要的心态,那就是“做学问要做到学科前沿去”。在 德国时期,阿克曼以激励学生自主性为信念,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研究。在回到国内之前,阿克曼鼓励他成为组织科研领军科学家,为国家需求服务。此外,还建议他不要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应该把年轻人直接拉到前沿一线去工作。这种观念成了他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这些理念让无数青年才俊站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
今天,当我们谈及泰山区教科研中心时,我们不仅在讲述一个人的传奇,更是在讲述一种精神,一种接力的精神。这是一个由每一个人贡献力量组成的大团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着科学技术向前发展。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个故事正在被书写,没有谁能独自一人走完整个旅程,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脚手架,最终共同创造出了属于我们的时代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