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科研故事李德仁院士的科研接力赛道

在中国测绘与遥感领域,李德仁院士是那位闪耀着世界领军专家光芒的人物。81岁的他,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兼并的荣誉成员,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教授。此外,他还获得了2021年的“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如同锦上添花般增添了他的学术生涯。

作为一名勤奋好学的学生,李德仁在1957年踏入大学学习测绘。在1963年毕业后,他工作多年直至1978年政策放宽时开始攻读研究生,并于1981年完成博士学业。博士期间,他利用一年时间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难题。这项成就不仅显示了他卓越的天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为后来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系统以及其他先进测绘技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李德仁提出了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选权迭代法,被命名为“李德仁方法”。这些成就是他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勉创造出来的,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他谈及往昔时,也不会隐藏自己的“聪明”和“努力”。

然而,当谈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时,总会提及两个关键词——老师和学生。他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而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两种身份带给他的经历。

对于李德仁来说,有两位导师对他的学术道路产生深远影响。一位是王之卓,一位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位是阿克曼教授,在德国指导过他。“这两位导师都是国际知名人士,他们教育我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李德仁回忆说。

1978年,王之卓免试录取李德仁为自己的研究生,并让他前往 德国深造。在那里,阿克曼欣赏到了李德仁的才华,将其视作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人支持其早日完成论文并回国工作。对这两位导师,李德仁有着许多难忘记忆。

除了尊重、支持和关爱学生之外,从王之卓身上 李得恩学会了一点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在前沿去做事。而从阿克曼那里,他学会了一些关于激励自主性的想法,以及发现新人的潜能。此外,还有关于不要局限于传统模式而应该直接把青年人才带到前沿一线去工作的话语。因此,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最前沿的一线工作中来,“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

尽管已经81岁,但仍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把学生们取得的小小建树看作是自己最大成果之一。他培养出了数百个博士级别的人才,其中一些已经成为教授或领导者,如朱欣焰教授所说的:“正如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心存敬业,不断追求知识,就能够实现梦想,为社会贡献力量。这便是温州教科研故事中的典范人物——以科学精神引领未来,以教师与学生间无私奉献的心态推动社会进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