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天津上中学时就是一名小票友,演出过《贺后骂殿》“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刚一唱完,台下就一片掌声,自此迷程几乎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上大学时,常常啃着冷烧饼去看程先生的戏,散戏后学校大门紧闭,只得爬墙头。1942年他刚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到天津,正准备结婚,恰巧程先生在上海演出,他毅然放弃了去杭州度蜜月的打算,改去上海,与新娘子一起天天带着到戏院子里,看着程派艺术的高雅。
程先生特别喜欢和大学生交朋友,也渴望能结识郑大同,所以当听说这位大学生为了看他的戏不度蜜月之事非常感动,便安排了见面,从此二人便成了至交密友,每次见面,都要促膝聊到深夜。1945年钢丝录音机刚刚在国内上市价钱很昂贵,但郑老师四处筹款买了一台,用来收录程先生的实况演出。1946年9月,在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心情中连续演了36场本戏。郑老师对这次演出全部录了音,这些珍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户和研究专家。
1963年8月,当江苏省青年京剧团在上海演出时,把钟荣介绍给郑大同老师,他嘱咐钟荣要虚心地学习。在短短四个月中,钟荣向郑老师学会了《梅妃》、《文姬归汉》、《祝英台抗婚》、《贺后骂殿》和《三击掌》的全部唱念。
1953年的26场《祝英台抗婚》,他和夫人带着录音机、照相机、笔记本一直看到了最后。而且边看边记边拍照,最终整理出了完整剧本。但直到看到钟荣用功练习才将这个剧本作为礼物赠送给她。
每当听到别人提起京剧视频,就会想起那段历史,那些刻骨铭心的情感,那些不可磨灭的人性光辉。当我们今天回顾那些往事,不禁感到无比激动,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这些珍贵资料,让更多人了解京剧文化,让更广泛的声音传播出去,让这个美丽而复杂的世界得到新的解读、新鲜体验。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所追求的一切——让历史继续走下去,而不是简单地被遗忘或是改变。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这种精神,即使是在数字时代,也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为京剧文化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