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的英雄们郑大同京剧票友与史论研究者的双重面貌

在那个繁华的时代,郑大同不仅是一名热衷于京剧票友,更是深入研究京剧史论的学者。他的故事,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戏曲,用生动的事迹勾勒出一个艺术家与朋友之间难忘的交往。

他曾经在天津的一所中学时期,便已经成为了一名小票友。在一次演出中,他饰演“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的角色,那份激情和投入,让台下的观众们为之振奋。上大学后,他继续深造,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看戏,特别是程先生那样的艺术巨匠。他甚至放弃了结婚旅行,在程先生上海演出的当口赶去观看,从而结识了程先生,并成为了至交密友。

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对话,还包括了唱腔、身段等方面的讨论。郑大同对于程派艺术有着极其细致和认真的态度,他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以达到更接近真实的声音表现。这一点,也得到了程先生高度评价。

1945年,当钢丝录音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郑大同便购买了一台,为的是记录下程先生那些宝贵的声音。他珍视这些录音,就像是收集到了一份无价之宝,对于后来的研究来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而当1963年钟荣来向他求教的时候,这些资料也再次发挥了作用,只用短短四个月钟荣就学会了五出戏的大部分唱念。

通过对比不同年代下的《六月雪》演绎,可以看到程先生每年的变化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表达,而这正是京剧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郑大同的人缘很好,与所有知名艺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拜访他,因为他以诚待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评价他的原因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因为演出《梅妃》被批斗时,郑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只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15年后的80年代初,当李玉茹老师想要恢复上演《梅妃》时,她还特意去找郑老师请教,并且赞扬了他的艺术以及人品,这两点也是人们最敬佩的地方之一。

1958年当程砚秋逝世后,由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关心其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一系列文集、剧本选集及舞台艺术展览相继举行。此外,在周总理关怀下,1960年成立了由抽调来自全国各地程序员组成并组织进行文化活动的情报部门。但由于收获甚微,最终依靠从果素瑛那里得知上海有一位叫做郑大同的人几乎拥有全部实况录音资料而成功获取这些珍贵资源。随即国家专门派出了肖晴教授前往江苏省青年京剧团现场参与研究工作,并花费10多天时间将所有60盘录音资料完全复制完毕。这份努力,是国家对于传承古典文化的一种尊重与重视,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对传统美术形式的一种不懈追求与保护精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