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接受了曾参的教导,而曾参是孔子的高足之人。孔子的学说由曾参传给子思,再由子思的门人孟子继承。因此,后世将子思和孟子并称为“道统”的传承者,并且在儒家学派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于他的思想,《中庸》被收入《礼记》中流传至今。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秦汉人的文化风貌,而且阐述了一种天命论,即认为人的贫富、国家的兴衰都有天意来决定。而人类应该根据内心的本能对这个天命作出正确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道”。这篇文章还提到文王、武王和孔子的例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武之德”实现了治理国家。
在性善论方面,《中庸》的作者主张追求个人的本真状态,并认为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份和环境来行动,不要过度追求外界认可或物质利益。这一观点在当时与其他儒家的理论形成对比,也预示着后来的宋代理学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庸》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其注释也逐渐丰富起来,如宋代朱熹对于《四书》的注解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在中国文化史上,《中庸》不仅是哲学上的重要文献,更是伦理修养的一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