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子思曾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并继承了曾参所传授的孔子的学说。他又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孟子,因此后人将他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儒家“道统”的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于他的生平,史书记载他年六十二岁,但具体的生卒日期不详。由于他的父亲孔鲤早逝,与孔子的时间相当。尽管如此,在儒家发展史上,他的地位不可或缺。他接受中庸之道,并开启心性论,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北宋徽宗时期,他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在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这使得后人尊称他为述圣。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作品。这部书由多个作者共同创作,其中司马迁认为它是由子思所作。但实际上,它可能不是单一作者的作品,而是一个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比如人的贫富和国家兴衰都有天命来决定,而人的本能应对天命以行为准则,即所谓的道。如果能够修养好,可以与天地相通。
书中的几个标准人物,如文王、武王和孔子,都被举作为例证。而且,《中庸》强调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行事,不要过分追求外界认可,更不用说埋怨别人。这也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消解矛盾的手段。
对于孔子的继承来说,《中庸》更倾向于唯心主义,将其神秘色彩加深。此外,该书还涉及到与鬼神相关的话题,如“质诸鬼神而无疑”,表明君子的德行已达到了一个高度,不再需要通过鬼神来证明自己。而且,“鬼神之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这意味着鬼神具有极高的德行,就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无法忽视或遗忘。
自汉代起,《中庸》的注释和讲疏就已经出现,最著名的是南宋朱熹对《四书》的注解,使得《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以及《中庸》)成为中国文化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经典,从此以后,它们在中国知识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被誉为“五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