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於用人的盛世君主。在汉初,由于连年争战人口减少,生产力不足,但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之后,中国的国力已达巅峰。汉武帝继位後,便着手开始解决北方的匈奴威胁。他重用名将,如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骞的外交,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迅即揭起。经三十年的经营,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同时也俨然成为东亚的霸主。在当时,中华帝国的地位如日中天。
公元前28年,北匈奴杀中国使节,而八年後,中国西域总督府副校尉陈汤利用西域各国军队和囤在西域的汉军,对北匈奴发起攻击,最终一举消灭北匈奴。陈汤向中央陈述发兵理由说:“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气概,现在中华儿女也应汗颜。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而且一提到汉武帝,又离不开“好大喜功”的评价。
今天我们看他的纪录,不得否定他是一个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业仍要在长期历史上评判。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所开创局面后人无法继续。所以,我们读他的传记,一定要与“文景之治”相陪联袂,而下面“从霍光到王莽”,更与他一生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然而,在讨论这位伟大的皇帝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个性和政策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国学论坛上,这些话题往往被热烈地探讨和辩论。一方面,他的大规模征伐确实带来了稳定的边疆,但另一方面,这种战争机制也是国家财政负担重重,也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手足无措感。此外,还有关于个人崇拜的问题,以及对继承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宫廷斗争激化等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通过这些角度来审视刘彻,他既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这份复杂性正是吸引人们持续关注并分析这一时期历史人物及其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影响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