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出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壽八十二岁。在春秋战国时期,他是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子思接受了曾参的教诲,后来又将孔子的学说传给了孟子。因此,人们把子思和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在继承孔门“道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关于子思的年龄有误记录为六十二岁,而不详其确切的生卒日期。不过,由于他的父亲孔鲤早逝,与孔子的时代相当。作为儒家学派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承袭了中庸之术,又开创了心性论,并对宋代理学产生深远影响。在北宋徽宗时期,他被追封为“沂水侯”,而在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因此,被尊称为“述圣”。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他所作《中庸》,但这部作品已久佚,只有一部分流传至今。这部作品强调人的本能应对天命,为行为提供准则,即所谓的道。当提到标准人物,如文王、武王和孔子时,他指出:“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这些人因为拥有良好的命运,却也离不开文武双全,以及纯粹如文王那样的德行。
他特别推崇孔子的成就,将其与天地相比,这种程度几乎达到神化。他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像行远一样,从近处开始;像登高一样,从低处开始。这一切都建立在人的本性上,那些本性固有的品质,如果能够完全展现出来,便能实现人性的完美。此外,他还强调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行事,不要埋怨别人,因为这就是顺从天命而率性、尽性的原则。
尽管汉代已经出现过单行本及其解读,但南北朝时期才有系统的注释,如宋戴颙《礼记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以及私撰五卷等。这些著作随时间消失。但是,在南宋朱熹将《中庸》与其他三书合编成四书,并附以注释之后,它们便得到了广泛流传,并成为学习必备之物。而朱熹的注释,也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部经典作品。
标签: 中国学校体育 、 上海法国学校 、 国学操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信息网 、 国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