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的民国学生装在自然之中

戴叔伦:唐代诗人,金坛城西南窑村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其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是终身隐居不仕的人。年少时,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在萧颖士门下学习,与哥哥戴伯伦相比,他更倾向于仕途。在避乱逃难到江西鄱阳期间,他开始探寻仕途,并在刘晏的推荐下任职。在官途中,他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最终辞官归隐客死清远峡。

他的墓碑由明万历46年(1618年)的金坛知县张翰中亲自题立,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题名“诗伯夜台”,意为“大诗人之墓”。

关于戴叔伦的评价,有些唐代评论者认为他“骨稍软”,清代则有人说他“雄浑不足”或“皮松肌软”。然而,这些评价并未完全准确反映他的文学成就。他自己提出的文学观是:“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意味着他认为好的景象应该是一种朦胧感,而不是直接面前看得清楚。

戴叔伦的五言律詩受到人们较多认可,其中包括《中兴间气集》选录的六首,《极玄集》的七首以及《才调集》的四首。然而,由於當時很多詩作被認為是偽作,所以現存與他命名的大量作品並非全數真實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他的评价持批评态度,比如纪晓岚、翁方纲等,他们认为他的作品缺乏雄浑感,但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地代表了当时所有人的意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