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名士戴叔伦观后感之夸张

国学小名士戴叔伦:诗人生平与作品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他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身隐居不仕的士人。年轻时拜萧颖士为师,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被称为萧门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在异乡生活期间,他开始探寻仕途。大历元年(766年),他得到户部尚书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并逐渐升迁至容管经略使一职。

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客死清远峡。明万历46年(1618年),知县张翰中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题立“诗伯夜台”墓碑。

他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虽然受到一些批评,如纪晓岚、翁方纲等人的评价,但他的朦胧意境和对待功名富贵持有的淡然态度,却赢得了一定的赞誉。

实际上,戴叔伦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贵朦胧”,即好比只有在山中的美玉才能看到它最真实的一面,而不是放在眼前直接观赏,那样失去了神秘感和艺术效果。这也反映了他对于文化艺术价值认知的一种独特见解,即保持距离让事物更添光彩,不仅适用于观赏自然,也适用于审视文艺作品本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