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在自然风光中与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共商未来

戴叔伦:唐代诗人,金坛城西南窑村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其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是终身隐居不仕的人。年少时,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在萧颖士门下学习,与同窗们相比,他是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在避乱逃难到江西鄱阳期间,他开始探寻仕途,并在刘晏的推荐下任职。在官途中,他政绩卓著,是个优秀的地方官吏,最终因病归乡客死清远峡。

他的墓碑由明万历46年(1618年)的金坛知县张翰中亲自题立,为“大诗人之墓”。他的一生虽然以隐逸生活为主,但他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对待自然美景的态度,也体现在他关于诗歌观点上的看法:“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表达了一种朦胧境界,对自然美景保持敬畏与距离,而非直接把握或欣赏。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