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探寻国学经典于自然之美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简介】

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其祖父与父亲都是终身隐居不仕的人。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在萧颖士门下学习,是萧门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在避乱期间,他开始探寻仕途,并在刘晏推荐下担任盐铁转运使。在任期间,他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

贞元五年,他上表辞官归隐,六月十三日客死清远峡。明万历46年,将墓地移至南郊高坡,并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主要事迹】

戴叔伦是江苏金坛县人的代表性人物。他与哥哥戴伯伦都做了官,但他的政治生涯更为辉煌。他曾因避乱逃到鄱阳暂居几年,在那里他三十二岁时被吏部尚书兼盐铁转运使刘晏赏识,被召入幕府做事。在此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治理技巧,最终升迁为容管经略使。

他的文学成就同样令人瞩目,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手法著称,其中《女耕田行》和《屯田词》尤为著名。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洞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文学理论,比如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像蓝田日暖一样,“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即既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朦胧,又不要过分详尽,以此来追求一种超脱尘世俗务的心境状态。

然而,这种追求并非没有争议,有些评论者批评他作品中的某些部分缺乏雄浑,而另一些则赞扬他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质的情怀。尽管如此,戴叔伦留给后人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巨大,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国学经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后来的文人有着深远影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