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金坛城西南窑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身隐居不仕的士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中出类拔萃的学生。在避乱后,他开始探寻仕途,最终任职于盐铁转运使刘晏幕下,大历元年(766年)任湖南转运留后。大历三年,由刘晏推荐,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
【主要事迹】
戴叔伦是江苏金坛县人。他爷爷和他爸爸都做了一辈子隐士而不愿为官。但到了他这辈儿,他与哥哥都开始做官了。他曾经三十岁出头时被刘晏推荐做了九品秘书正字,也曾升为八品监察御史、七品东阳县令、四品抚州刺史等职务。在任期间,因政绩卓着,加授从六品大理司直、侍御史及金紫服,并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关于他的诗歌观,有一句很有名:“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贵朦胧”,即好的诗应该有一种神秘感,让读者远远地欣赏,而不是近距离审视。这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对待友情或美好事物的一种珍惜和尊重。
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评论者认为他的作品有些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期待看到更激流勇进或奋斗精神,但实际上戴叔伦更多地展现的是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这也许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心态,那就是对于功利主义追求的人们来说,不那么容易接受那种恬淡无欲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