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的生活条件艰苦,但那份自由让我倍感快乐。那时候,课外作业不多,孩子们的日子很悠闲。村民们在劳作之余,为消磨时间喜欢讲述古代武侠故事,或是有好动的青年在老拳师指导下习练武艺。我常去邻居家听故事,特别是那些关于武侠的故事,让我兴奋不已。家乡人对武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我从大人们的话语和神态中感受到,他们既敬畏也羡慕会武功的人。在耳濡目染下,我内心萌生了学习武术的心愿,更是仰慕那些古代武林中的英雄。
十四岁夏天,一位朋友家的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村里知名老拳师教他的武术,那个朋友邀我一起去拜访老拳师。当我们来到老拳师门前,我有些紧张,担心自己不会被收为徒弟。但是我坚定地敲响门环,我们进入院内见到了一个身躯强健、目光炯炯的老人。我恭敬地站在他面前,小伙伴向他介绍了我之后,他问:“你怕吃苦吗?” 我回答说:“不怕。” 老人点头,说只要我能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他就教我。我保证了这一点,然后开始跟随他的指示学起基本功来。
虽然初学者但我的决心使得老人接受了我的请求。他严格要求,但偶尔也会露出温柔的一面。我对这个人的威严感到害怕,同时又充满尊重。在他的指引下,我努力用功,每周都要到他那里学习一次,如果通过考试就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在家里练习时也不敢放松。白天空余时分,我还经常回访他们家的杂务,比如扫院子、挑水等,这样几年下来,我打好了基础。
自幼体弱多病,对文艺更有偏好,只喜欢一项体育项目—— 武术。当学校开展“学黄帅”、“批林批孔”、“白卷英雄”等活动的时候,我觉得整天胡闹没有意义,所以决定趁年轻学会一些文化知识和本领。这段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看书自学和练习武术上。通过这些实践,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也让与同学相处更加自信。而因为大家知道我正在练习 武术,那些体壮顽皮的小伙伴就对我小心翼翼,不敢轻易惹事。如果有人冒犯,就利用所学技巧回应一下,即使只是象征性的做法,也能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不知不觉间,武术成为了我的保护神之一,而练习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的高考改变了一切,当年的高中同级四个班只有我们三个人考上了中专,从此离开了那个简单却充实的农村生活。我庆幸当初没有沉迷于校园趣味,没有系统地准备考试,而是我自己的基础知识最终成为了关键时刻成功的助手。在接下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校读书、工作职场升迁还是婚姻与育儿,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挫折,但是这份对于太极拳的情感始终未曾减退。
闲暇之余,与友聚首寻找老师并购买相关书籍进行自学,从中学到的套路中选择几个喜爱并模仿。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指导,最终走进许多误区。一番反思悟道:除了勤奋与毅力,还需选准适合自己的风格,并且找到一位真正懂行的大师,只有得到真传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水平。
1991年夏天,在一次偶然机会遇见中学时代的小伙伴后,他提及自己认识一位太极大师洪均生的徒弟,那个人已经非常出色,而且现在就在人民公园教授太极。他邀请我第二天早晨前往,以便作为介绍人。那次锵锵热情的声音一直回荡在脑海中,使得那晚成为转折点,因为那是一种全新的开始,是一种解脱,是一种追求完美无瑕境界的手段。而今,每当夜幕降临,便是太极舞台上的演绎;每当清晨曦光破晓,便是修身养性、静观自然规律的大展宏图;每当午后的阳光洒满汗水,便是一场激烈角逐、一场精神碰撞;每当傍晚落霞飞扬,便是一幅宁静画卷、一幅生命诗篇。这就是今天所有一切发生变化的地方,这就是未来所有一切可能实现的地方,这就是永恒存在于生命中的艺术品——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