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国学诵读的物品篇

我,吴敬梓,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自称“文木老人”,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又称“秦淮寓客”。现存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显示了我的身份和地位。我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一生五十四岁,在此期间,我在不同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生活:在全椒23年、赣榆10年、南京21年。

我幼时颖异善记诵,更以补官学员的身份学习。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但不善治生,因此旧产迅速挥霍到一无所有,有时甚至不得不面临绝粮之灾。在雍正十三年的某个时候,我被举荐为应试科举,但由于病情未能参加廷试,最终未能实现成为博学鸿词的梦想。

随后,我搬到了金陵,这里我成了文坛盟主,并与同志们共同建立了先贤祠,以纪念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的事迹。然而,由于资不足,我们只能通过售卖居所来完成这项计划,从而导致家庭财务更加困难。我晚年更是自号文木老人,在扬州落拓纵酒,而最终也是在客中离世。

我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变化,从富裕坠入贫困,再到对功名富贵态度的转变。我出身科甲家族,却大半时间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与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以及清客等类型的人士频繁交往。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中的种种丑恶,如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等,也让我对这些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愤慨。

因此,在我的代表作《儒林外史》中,我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一切腐朽的事物,无论是八股文还是科举制度,都受到我的批判。这是我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我对那些追求利禄而丧失理想的人们的一次抨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