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泉黄梅戏音乐工作者数据驱动的拉郎配艺术探究

在庐剧之乡长大,徐代泉从小就被庐剧的旋律深深吸引。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进入了安徽省艺校,并在那里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在学校时期,他立志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当他毕业时,学校却突然撤销了庐剧专业。这让他的梦想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学校领导对他的信任和未来展望,让他坚持下来。

30多年的时间里,徐代泉一直在等待着有机会回到庐剧的舞台上。他没有放弃,而是在这段时间内,对黄梅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两种戏曲风格迥异,但他仍然决定转向黄梅戏,以便尽快掌握这个新领域。为了快速适应,他采用了一种不寻常的方法——与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一起上唱腔课,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效果显著,最终成为教材中主要作曲家的重要人物。

作为一名作曲家,徐代泉投入工作是全身心、全情投入。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候会感到无比挫败感,但只要作品完成后听到演员录制的声音,那些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会感觉值得。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他担任过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在创作方面,不仅参与电视剧和舞台剧,还为60多部教学用影视作品提供音乐;而在研究方面,则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获得“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今65岁高龄,徐代泉依然活跃于学术界。他曾担任近20年的安徽艺术学校及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戲音教研室主任,如今还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及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他的名字与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紧密相连,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等十几部作品,是对这一领域极大的贡献。而对于未来的计划,无疑会继续以数据驱动,为拉郎配带来新的灵感与创新。

标签: